蘇雪林1897年出生在浙江,后定居在台北,她是位作家,一生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關于個人生活方面的實錄,也有關于某些對其他著作考證歷程的實錄。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她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展現出來。盡管那些著作對行業的建設貢獻以及文章自身的社會意義都不是很高,但是她暢意的筆調仍然影響著很多文字工作者。
蘇雪林有兩個十分有名的標簽,但是這兩個標簽都和她作為作家和文人的地位沒有關系,一是「堅決反對魯迅」,二是「失敗情感的經營者」。這兩個標簽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也都在她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了印記。在情感生活中才女蘇雪林在婚姻后期堅決不肯和老公睡在一起,終生沒有生育,到了102歲時才說出了事情的真相。
出生于一個傳統家庭,但思想前衛
蘇雪林出生在一個條件不錯的大家庭里,雖是衣食無憂,但長輩們的思想封建,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毫無例外的蘇雪林被裹上了腳,并且長輩們默認她沒有讀書的資格,這讓蘇雪林的內心非常痛苦。
即便身處如此封建的家庭環境,蘇雪林對知識的渴望也無法被遏制。蘇雪林常常纏著她的哥哥們,希望他們能夠傳授她認字學習,此外,她還常常偷偷溜到私塾里偷聽。
蘇雪林得以踏上求學之路,她不得不感激一位曾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叔叔,在叔叔的幫助下,在自己以死相逼的絕境下,她如愿的走進了學堂。在那里,她接受了新式教育。她的學業成就斐然,先后在安慶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學府接受教育。在這里她接受到了近代先進知識,并開始接觸新文化。
她對新時代的思想有著深刻的認知,同時也承受著舊時代觀念的煎熬,因此她對后者心存厭惡,而對前者抱有信仰。
蘇雪林大學畢業后回到小學任教,但她并不甘于永遠留在小學校,她希望能到更遠、更遠的地方繼續求學。那時蘇雪林22歲,像她這樣的年齡,可以說是「大齡剩女」,而家里也早就為她許配良人,長輩們也允許蘇雪林任性胡鬧。
舊社會的包辦婚姻
蘇家老人們為蘇雪林挑選的未婚夫是商人之子,他叫張寶齡。張寶齡是一個喜歡讀書的新青年。
那時候他們可是門當戶對。
此時的蘇雪林根本就沒有想過要結婚或者是嫁一個不愛她的男人。但父母之命不敢違背,她想要逃離。就這樣,蘇雪林秘密獲得海外留資格,成為第一批去法國留學生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姑娘之一。她歷來如此,同封建傳統進行對抗。
蘇雪林在法國留學三年,生活并不是很愜意。首先是水土不服和異鄉的疾病;然后,父母左封右封家書催她結婚,萬般無奈,蘇雪林只好讓步,答應先和未婚夫張寶齡進行通信交流。
蘇學林想:張寶齡是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也算得上是個新青年了,張寶齡長得英俊瀟灑,又有留學海外的經歷,也許在溝通過程中,能引起兩人的共鳴。
可是,效果并不盡人意,蘇雪林得意的通信過了,換來了寥寥數語。幾次書信往來,蘇雪林才知道自己與張寶齡并沒有共同語言與相同的愛好,完全雞同鴨講,況且張寶齡除專業學習外,別的一概不感興趣,但自己又無可奈何。
這時,蘇雪林雖然逃往法國,但仍擺脫不了封建思想束縛,像束縛他的枷鎖一樣,束縛得越緊、越疼。
一直到1925年蘇母病重,蘇雪林不得不早早返家,為母之愿,無奈之下與張寶齡結婚,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婚后不久蘇母便去世了,蘇雪林隨著丈夫張寶齡一起來到上海生活,經朋友介紹,她謀得了蘇州景海女師的中文系主任一職,并兼職教授東吳大學的古典詩詞課程。
張寶齡心里對妻子去蘇州工作并不是很高興,但是他并非不通情理,只不過是新婚夫妻,就過上兩地分離的日子,并不利于兩人本就感情基礎薄弱的婚姻。
後來張寶齡找到機會,憑自己在海外理工科學習的經歷,受聘為東吳大學理工科主任,前往蘇州。這時,兩人依然幸福美滿,雖包辦婚姻但相敬如賓,蘇雪林相對比較滿足。
夫妻成陌路,婚姻名存實亡
這種看似美好的婚姻生活僅僅維持了一年,便徹底崩塌了。
起因是丈夫張寶齡為了在蘇州安一個永久的家,買下了一塊地皮,便著手開始自己設計。在過程中,也沒有與蘇雪林商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與想象設計,當房子建好后,蘇雪林看著這個船型的房子,心中很不是滋味,這與自己想象之中的家相差甚遠。她覺得自己的家自己一點都沒參與到設計,并且一切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住在這個船形房里,總感覺自己隨時都在漂泊一樣,無法安心。
除此之外,每當蘇雪林向明月發出「月亮真圓啊」之嘆時,張寶齡都會說出「或者用圓規畫的圓形」;在蘇雪林稱贊鮮花的時候,張寶齡能用植物學的眼光說上一堆,但都不會用什麼語言表達美的東西。
她無法理解高學歷的老公為什麼會如此不解風情?
在此刻,蘇雪林投身于文學創作了多部作品,她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心情愉悅無比,但在現實生活中,她與丈夫的矛盾和沖突,終究無法逃脫。
老公張寶齡雖然留洋,但在思想上仍偏袒傳統,蘇雪林則天生反骨,渴望灑脫隨意。正因為如此,二人頻率不一樣。
婚后幾年,張寶齡很想生兒育女,但蘇雪林始終躲避不放,束手無策的張寶齡唯有和老婆商量抱小孩的事情,但兩人甚至在抱小孩的問題上產生分歧。蘇雪林想要抱一個女兒,但是張寶齡非但不和蘇雪林討論,反而直接將外甥過繼給自己。
蘇雪林已經隱忍不下去了,多年來的不滿終于像火山爆發一樣爆發了出來,張寶齡不甘落后,用狠狠地語言回懟。那是兩人結婚以來最激烈的爭吵和最后的爭吵。
也是最后一次吵架。
1931年經介紹蘇雪林到武漢大學教書,一待就是18年。后只身輾轉至台北居住。但張寶齡正是施展專業能力到江南造船廠和云南工作。
從那時起,夫妻雙方天各一方,互不干擾、不背叛、不離異。感情與肉體的相互忠貞似乎已成為兩人婚后的惟一默契。張林兩人結婚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張寶齡去世后,蘇雪林也沒了再次嘗試婚姻的想法,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那麼此時蘇雪林的心里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直到1999年蘇雪林彌留之際,她才談起了自己的婚姻,蘇雪林覺得雖然兩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是如果有共同的愛好或者肯迎合接納對方,婚姻也并不會走到盡頭。蘇雪林始終無法接受的是,張寶齡骨子里的傳統思想。
盡管張寶齡也受過西方教育,但似乎這一切都沒有使其思想更開闊。二人究竟不能像正常夫妻那樣相知廝守。
結語
每一段婚姻,其實都需要雙方有一定的共同之處,也需要各自去讓步,維護。一場總是話不投機的婚姻,會在生活里帶來太多的失望。如果兩方都沒辦法做出改變,及時止損才是正確的。不過在連婚姻都無法自己做主的舊社會,相信蘇雪林和張寶齡的婚姻悲劇并不是少數。對于張蘇兩人來說一別兩寬,各自歡喜,也是一種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