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自然界中進化得最高級的物種之一。
然而,擁有偉大文明以及先進科技的人類,居然也有為之恐懼的東西,那就是同類的尸體。可奇怪之處就在于,人類就算直擊其他動物死亡的全過程,仍能夠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淡定。為何會如此呢?
雖然,人類經過上百萬年的進化,已經擺脫茹毛飲血的原始人狀態,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霸主」。但是當人類直擊同類尸體的瞬間,仍舊能夠感受到心底發涼的恐懼。
嚴重者甚至會不停嘔吐,想要逃離現場。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人類的祖先親身經歷過危機四伏的原始環境,殘忍的自然法則以及束手無策的疾病肆虐,都曾令他們深深受害。這種本能的恐懼被印在基因中,一代又一代地沿襲下來,似乎想要告誡后代子孫學會自保、趨利避害。
如今,已經主宰文明,統治地球的人類,早已不需要過上忍饑挨餓、提防生猛野獸的日子。雖然,那種極為原始的生存狀態離我們已經很遠。但是人類仍舊改變不了直擊同類尸體時的畏懼與不安。
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人性的弱點 ,害怕死亡。
很多自詡「為探險而生」的冒險家,雄心勃勃地想要征服有著「世界第三級」名號的珠穆朗瑪峰。經歷過無數寒風凜冽之后,卻在臨門一腳之際,放棄了攀登的念頭。原因就在于一具具同類的尸體橫亙眼前所帶來的沖擊。
在一片雪白寒冷的蒼茫天地里,人類尸體就這樣暴露于天地之間,人力無法搬走,遇難者也不能入土為安,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實。
人類無論再怎麼強大,還是會被生死局限。縱觀廣袤的宇宙之間,且不說人類,就算是地球,也僅僅是一粒微塵而已。當人類看到同類冷冰冰的尸體,人類自身的渺小與脆弱徹底吞噬了「霸主心態」。
除此之外,在遠古時期,暴露于荒野之間的同類尸體不僅會傳到強烈的尸臭,還會引發傳染病。生活在野外的人類祖先,一旦遭受被惡疾纏身,不僅救助無門,還會暴露弱點,引發種種危機。
都說「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受制于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十分忌諱談「死」。最明顯的社會共識就是,只要涉及到數字,中國人大多對「4」這個數字避諱甚遠。因為「4」諧音為「死」。
歷史上,世界上的人類大多都經歷過一個較長的封建時代。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偏遠山區認知狹隘的山民,通常會有「巫婆」這種能夠與非常人溝通的職業。
盡管現代科學已經越來越進步,但仍舊有一部分人帶有這種封建的鬼神思想, 致使人們對「死亡」這種現象存在本能的畏懼與避諱。
但是這種本能也會產生例外,那就是當人類看到至親之人死亡的時候,會克服死亡的所帶來的震懾力。彼時,人類所感受到的不是恐懼,而是疼痛。這種永遠失去珍愛之人的痛苦,會令在世的人感到刻苦銘心的憂傷與緬懷。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子嗣披麻守孝,使得骨灰安然當堂。
除了生存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之外,人類懼怕同類尸體還有可能是因為人體內的「鏡像神經元」作祟。鏡像神經元是一種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使人類擅于模仿、學習、體會他人情感。
科學家發現,觀察者通過鏡像神經元理解他人復雜的情感。當人類經歷某種情緒,或者看到別人表現出這種情緒時,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就好比人群中的某一個突然打了哈欠,其他人也會受到感染相應地打起哈欠來。
這種特質,引發了人類的同理心。比如已經當了父母的人,看到街上挨餓受凍的流浪貓、流浪狗的時候,就代入父母的視角,本能地產生憐憫的心情。因此,當人類直擊「毫無人氣」的人類尸體時,就會本能地代入自己,產生可怕的聯想。
這種難以被人控制的神經反應,促使人類看到同類尸體時,陷入「死亡」的窒息感,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進而產生暈眩、反胃、想哭、痛苦等復雜的情緒。因此,當人類看到同類尸體的時候,會本能地「設身處地」,聯想自己死亡,從而引發顫栗、恐懼。
「恐懼」是人的七情六欲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隨機產生的,而是基于人類身體機理,由大腦杏仁核中的神經網絡決定做出何種反應。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在數億年間,人類已經對積極事件,亦或是消極事件的發生,「設定」好反應程序。負生存價值信號會轉化成杏仁核中的恐懼情緒,使人類保有警惕。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選擇 天生懼怕蛇的猴子作為實驗對象。他們切除了一只猴子的雙側顳葉后,它的行為發生了紊亂。切除了雙側顳葉之后,這只原本對蛇退避三舍的猴子,居然敢拿蛇當食物。
人類畏懼同類尸體,是從同類身上感覺到死亡的無助與絕望。而人類之所以不害怕動物尸體的原因可能是進化的原因,人類的進化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大自然中的絕大多數動物。因此,人類可以較為坦然地接受動物的尸體。
人類害怕同類的尸體,受制于內外因素的多重影響。這是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環境中積累的生存經驗,以尸體為某種訊息,提前趨利避害。
而人類之所以不畏懼動物的尸體,也大多是由于進化與文明的原因。但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人類尸體還是動物尸體,都有傳播惡疾的可能。因此,我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感謝您的閱讀。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