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墻翠瓦、金碧輝煌的紫禁城中,西六宮中的長春宮可謂最富盛名。它曾見證過兩位偉大女性的傳奇人生,也記錄了一段段動人愛情。
一、六宮中的長春宮
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建筑格局,形成了東西兩側的六宮格局。其中西側的「西六宮」由長春宮、咸福宮、太極殿、儲秀宮、翊坤宮和永壽宮組成。
在明清時期,皇后不再專居坤寧宮,可以在東西六宮中自由選擇居所。因此,西六宮中的每一宮都可能成為承載皇后的場所。其中,長春宮最為出名。
長春宮位于西六宮的北部,與乾清宮相對應。它造型簡樸莊重,飛檐翹角,帶有典型的漢族宮殿特色。與之相比,東六宮中的寧壽宮和景仁宮造型更為精致華麗,帶有濃濃的滿族風格。
在乾隆之前,長春宮并不如咸福宮及永壽宮等著名。它平平無奇的外表下,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二、承載富察恩愛的長春宮
富察皇后,原名為博爾濟吉特氏,出身蒙古保大渾里部族,八歲時被選入宮中,十五歲時受寵于乾隆,成為福晉。兩人從少女少年時期就已相識,可以說是青梅竹馬。
1745年,乾隆登基不久,便尊富察氏為皇后。身為皇后,富察本可選擇更豪華氣派的宮殿作為居所,然而她卻選擇了長春宮。
其實,長春宮之所以受到富察青睞,與乾隆的心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乾隆自號「長春居士」,所以在富察被尊為皇后時,他特意將這座與自己名字相同的宮殿賜給愛妻居住,以示兩人恩愛。
從此,長春宮便成為他們秀恩愛的場所。每當乾隆公務纏身,富察便會等在長春宮中,專心致志地為他繡制華麗的龍鳳呈祥之作。乾隆一有空,便立刻奔赴長春宮,與富察言談一依。
起初,長春宮中還十分簡樸。然而為了烘托出皇后的華貴,乾隆漸漸將長春宮改建擴充,增加了不少奢華建筑。1751年,乾隆更是親自為長春宮題寫匾額「含香亭」。
在圓明園中,他也特意為富察修建了一座「長春仙館」,與自己的「寧壽宮」遙相呼應。
每當公務纏身不能前往圓明園,乾隆總是引以為憾。
可以說,長春宮的改建擴充見證了乾隆對富察滿滿的愛意。在這里,皇帝與皇后盡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擔,過著甜蜜恬靜的生活。
三、守寡何須長春宮
好景不長,1750年,富察的兩位皇子相繼夭折,此后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終于在1748年去世,終年38歲。
皇后的突然離世讓乾隆悲痛欲絕。他下令將長春宮一切陳設保持原樣,對長春宮實行封鎖,不再允許其他妃子進入居住。
在此后的十余年內,乾隆經常輾轉反側,獨自前往長春宮,在富察的畫像前吊唁,久久不能自拔。連大婚大典也搬到了坤寧宮舉行,長春宮一直維持原樣,成為他緬懷逝去愛侶的地方。
直到1765年,也就是富察去世十七年后,乾隆才終于下定決心,命人將長春宮中的物件搬離,準備重新啟用這個六宮宮殿。
也就在這個時候,年僅9歲的孫女固倫公主被封為貴人,需要一處居所。乾隆猶豫再三,還是決定讓公主入住長春宮。
將長春宮賜給公主,也許正代表著乾隆開始走出傷痛,重新作出人生規劃。他希望公主能夠在長春宮中感受到富察的恩澤與庇佑,成長為一個賢淑端莊的女子。
四、承載慈禧傳奇的長春宮
1881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正式開始了垂簾聽政。兩年后,她遷出寢宮永壽宮,選定了長春宮作為新的居所。從此,長春宮便與這位傳奇女性緊緊連在了一起。
1835年,滿州旗人葉赫那拉氏被選入京城,成為咸豐帝的蘭貴人。次年,她就以智慧機敏著稱,受寵晉級為懿嬪。
1838年,年僅17歲的葉赫那拉氏生下了咸豐的獨子,被封為懿妃。1851年,懿妃又生下一女,正式成為貴妃。
1861年,25歲的葉赫那拉貴妃終于夢想成真,咸豐帝駕崩,她被尊為皇太后。為了顯示自己的慈悲善心,她取了一個慈字為謚號,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
剛剛登上權力頂峰,慈禧太后就選擇了平平無奇的長春宮作為新的居所。
或許正是它的低調,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了主人的高貴與權勢。
慈禧太后喜好戲曲,為了能夠盡情欣賞戲曲表演,她命人拆除了長春宮中的許多隔墻,將空間打通。不僅如此,慈禧太后還在長春宮內專門建造了一座戲台。
以后數十年間,慈禧太后幾乎都是在長春宮中處理政事,觀看戲曲。光緒帝登基不久就被慈禧軟禁在海濱紫禁城內,慈禧太后專政的中心就成了長春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為慶祝壽辰,在長春宮設宴慶生,用了17萬兩白銀。當時正值國破家亡之秋,奢靡之舉遭到了各方譴責。然而總攬大權的慈禧根本不把人言人語放在心上。
不過,好景不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慈禧太后被迫退位。次年,這位曾經專制中原數十年的女人,終于在長春宮內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結語
如今,我們站在萬國來朝的太和殿前,透過紫禁城的正門,可以看到北端最高大的建筑正是長春宮的宮墻和重檐。
這座存在了500多年的宮殿,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盛衰與滄桑。它記錄下的,不僅僅是富察恩愛與慈禧傳奇,更有千百年來的宮廷更替興衰。
當我們走進長春宮,站在曾經的皇帝寢宮前時,彷佛還能聽到塞外風雪呼嘯,聞到軸粉膏脂的幽香。這些歷史的印記,因為有了長春宮的存在,才能夠穿越時空,永遠留存在文化記憶中。
如今,我們不能再改寫歷史,但可以從歷史的痕跡中,汲取智慧和經驗教訓。讓長春宮這座老宮殿,繼續活躍在現代人的記憶海洋中,見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