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得好,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一國之主呢?那個站在古時候一個國家的最頂端的那個人,他腳下的人又怎麼會比一個將領見證的死亡少呢?但是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真相使得人們對帝王留下古板的印象,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皇帝更是如此。
這就已經說明了武則天本身就是一個素質極佳的人,而後來她在永徽六年「廢王立武」的事件之后才正式成為了皇后,之后更是與高宗并稱為二圣。而她也并不像當時的女子一樣甘于平淡,她敢于站出歷史的舞台,在天授元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而在她當政期間,積極采用人才,試官制度首次出現在了歷史上,也成功地招安了周圍的少數民族。當時也是一副平和的景象,造就這份平和的正是武則天正確的政治指引和人才引用方針。
但是作為一個女性皇帝,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如果不采取這些強硬的手段,那麼在當時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她又怎麼可能站得穩呢。
武則天的姐姐是武順,她是武則天的同母姐姐,因為長期陪伴在武則天的身邊,受到了高宗的尊寵,被封為韓國夫人。
早年武則天以為自己當尼姑無法親自撫養自己的子女曾將自己的孩子交給自己的姐姐代為照顧,可以從中感受到武則天對自己這姐姐的信任。
因武則天將自己的孩子交給武順撫養,于是武順開始有意靠近高宗,這個遺傳了母親容顏的女子怎麼不會受到高宗的注意呢?再加上武順本來就想依附于高宗,自然就不可能對高宗的作為有所反對,反而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了高宗的身邊。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自己最為珍貴的寶物,更何況武則天這位敢為世人之不敢的女帝呢?她自然十分珍視自己的親骨肉,然而自己的姐姐卻將自己的女兒當作自己的籌碼進獻給了高宗。
再怎麼念及舊情的人都難以咽下這口氣,因此武則天在此埋下了一顆對武順的仇恨的種子,武則天對自己這個名義上的姐姐的關系也難以回復到以前那般,因此後來的傳聞說自己殺害了自己的姐姐也就有了可信度。
道理很簡單,在古代,女子為了生存下去就不得不依存于男人,除了少數家庭優渥的女子可以參與到經商中,大多數的女子最后都是嫁給男子并且依靠男子來生活下去,古代也有「男耕女織」的說法,這一點也很好的說明了女子的工作范圍在當時人們的嚴重就是織布這一類的輕松工作。
這些女子如果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自己的一生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所以說武則天的姐姐這樣做就可以說得過去,但卻并不值得原諒,擾亂人倫的行為到現在注定都是被人唾棄的,但是卻在得到了原諒之后又因為想維持自己的地位不惜將自己的女兒當作籌碼。
或許她只是想和大多數人一樣只是想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在所有人眼中看來她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力,但是她卻并沒有決定自己女兒歸屬的權力,在不同的人眼中幸福的形式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武順卻擅自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了別人身上,甚至只是將自己的親人當作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籌碼,她的一生就已經算是離經叛道了。
所以我們在追求地位的同時我們也要講究一個度和基本法,在道德和地位的度量衡之間我們不應因為自己的私心而將兩者的重量互換,在奮斗的路上留下自己的汗水不是更有一分風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