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總能看到古代人們經常穿著大長袖,甚至有些人還要戴個帽子,這給我們帶來他們很保守,不敢露出肌膚的印象,並且也好奇在炎熱的夏天他們要怎樣度過。其實,古人的衣服不僅只有長袖,他們擁有很多清涼的衣服,甚至比我們在夏天還要清涼。
在石器時代,人們通過研究發現,那時的人如北京人,山頂洞人冬天穿獸皮保暖,夏天則穿草葉或近裸體,讓自己涼快起來。
1936年,中國考古隊在浙江省杭州市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研究發現,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掌握一定的蠶絲繅絲技術,並用絲綢織成衣服。
到了黃帝時代,黃帝的夫人也開始教大家如何繅絲技術,使這一技術更加普及,人們在炎熱的夏天用絲織品來遮蔽自己,在炎熱的夏天用絲織品。
後代人又稱始祖「先蠶」聖母。由于紡織工業的發展,戰國時期人們的手工業不斷發生變化,紡織水準也在迅速提高。
就算在宋朝,由于「三綱五常」作為思想的核心,受到文人們的推崇,而思想要求人要樸實,因此在著裝上人們也追求簡樸、莊重。宋朝服裝大多沒有腰帶和扣子,同時女性拋棄了「低胸裝」,在脖子上選擇了穿戴護領衣帶。
在考古時發現了一件珍寶,那就是素紗。素紗衣薄如蟬翼,團起來甚至能塞進火柴盒裡,由此可以想象出這件衣服是多麼薄。
然而,最重要的效果不是裙子太薄,而是可以讓人更涼爽。
夏天,古人常穿幾層素紗衣,這樣不僅能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到皮膚,還能在人體表面形成空氣流動,即使在最熱的夏天,也能感覺到非常涼爽。比方說白居易有個要到通州地區工作的好朋友,可是通州很熱,所以白居易就把素紗衣送到他的好朋友手中,可見素紗衣是古人夏季的必備單品。
古時候的勞動人民也負擔不起如此昂貴的絲綢服裝,于是索性穿上了麻花短褂。伸出兩隻手臂,中間用扣子連接。物美價廉,又適于勞動,實在太熱,便將衣服索性一脫,系在腰間。「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人穿著短褂,給畫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的作品。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服裝都離不開美感。衣、食、住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人們在改善自己精神質量的同時,還在提高自己的物質享受。
所以說,古人真的很聰明,總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創造很多東西,而並非像我們一樣總把思想固定住。古人喜歡利用智慧解決事情,是我們應當去效仿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