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墉曾說過一個送禮的原則:
給生活富裕的朋友送禮,姿態要平,才不諂媚;給生活上有短缺的朋友送禮,姿態要低,才不傷人。
總結下來就4個字:讓人舒服。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
生活中我們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行事是否讓人舒服。
一個人學歷高不高,能力強不強是其次,但是讓人舒服很重要。
行走世間,我們會遇到很多人。
真正能讓你久處不厭的,一定是讓人舒服的人。
或許有人會覺得:「人活于世,讓自己舒服不就好了嗎,總考慮別人舒不舒服,和討好他人也沒什麼區別。」
其實不然。
讓人舒服,從來不是諂媚和討好,而是深植內心的教養和善良。
正如《菜根譚》中所寫: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富翁設宴招待一些客人。
用餐結束后,侍者們端來一個個精巧的銀盤,送到每個客人面前。
其中一位客人看到銀盤里面裝著清水,以為是飲用水,便直接端起盤子喝了起來。
一旁作陪的朋友見此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都知道,盤中的水其實是洗手水。
可宴會的主人卻始終面不改色,等客人喝完以后,也跟著端起盤子,一飲而盡。
其他人見狀立馬效仿。
就這樣,一場尷尬與難堪就在無形中被化解掉了。
每個人都有尷尬的時候,那些喜歡看笑話,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其實是修養不夠。
真正有修養的人,懂得及時給人解圍,維護他人的面子。
人生在世,讓自己舒服是本能,讓別人舒服才是修養。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韋爾奇,剛上任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任務:
公司需要免除計算部門主管查爾斯的職務。
在電器方面,查爾斯無疑是個天才,但在管理方面,他卻做得非常糟糕。
自從他擔任主管之后,整個部門問題不斷,業績也在不斷下滑。
但公司少不了他這樣的人才,所以沒人敢貿然得罪他。
于是,這個爛攤子就落到新上任的韋爾奇頭上。
韋爾奇一番思索后,把查爾斯叫到辦公室,一臉誠懇地對他說:
「查爾斯先生,現在有一個通用電氣公司顧問工程師的職務,我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準備由你擔任。」
查爾斯聽完高興地回答:「沒問題,只要是公司決定的,我都樂意接受。」
韋爾奇既沒有公開宣布免除他的職務,也沒有直接說他不適合擔任主管之職。
而是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稱他為顧問工程師的最佳人選。
這種做法既維護了他的面子,又讓他聽著順耳舒心。
雖然他對公司的決定頗有微詞,但還是爽快地接受了韋爾奇的安排。
而韋爾奇也因為這件事迅速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和別人打交道。
有時候一句體貼的話,一個細微的小動作,就能拉近我們和對方的關系。
懂得如何讓人舒服,不僅能交到更多的朋友,還能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正如《菜根譚》里所寫:「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與人交往時,讓別人舒服,其實也是給自己鋪路。
心理學家戈爾曼曾在《情商》一書中寫道:「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社交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
想要成為一個讓人舒服的人,不妨試試下面這幾個方法。
1. 學會將心比心
作家松浦彌太郎在《謝謝你》中寫道:
「立刻看出對方的苦衷,不苦苦相逼,這是一種體貼。」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戶戶有首難譜的曲,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言說的難處和苦衷。
善于體察他人的難處,是一種寬厚;懂得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是一種善良。
一個人能做到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說話做事才會體貼周到,讓人如沐春風。
2. 懂得給對方留面子
吳承恩曾說:「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這世上,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與人相處時,發生矛盾,產生摩擦都不可避免。
當自己處在上風的時候,與其趕盡殺絕讓人難堪,不如留點余地,給別人一個台階下。
有時候,寬容大度比強勢到底,更能贏得人心。
況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人能保證自己一輩子都處于上風。
給別人留面子,不僅能讓對方心生感激,同樣是給自己留了條后路。
3. 把握交往的分寸感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人際距離理論」。
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決定了他們相處的距離。
一旦失了分寸越了邊界,很快就會引起人的不適。
正如三毛所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隔離。」
有時候,你的調侃,可能是種冒犯;你的熱心,可能讓對方感到麻煩。
唯有把握交往的分寸感,才能讓彼此相處得更舒服。
羅振宇曾經提出過「發行社交貨幣」的概念:
「如果你要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學會付出; 你喜歡被照顧,就要先去照顧別人; 當你善待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善待你自己。」
我們行走世間,難免有狼狽的時候,每個人都渴望被他人善待。
但人心都是相互的,感情都是相對的。
你希望別人怎麼待你,就要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當你時刻把他人放心上,經常讓他人感到舒服,自然也會贏得他人的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