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真是人一老,各種病都來了。」孫大爺感嘆道。
孫大爺今年60歲,年輕的時候身體特別好,幾年不會生一次病。但是在55歲之后,他明顯感覺自己的身體素質變差了,骨折、關節炎、高血壓等疾病接踵而來,把他折磨得夠嗆。身上的問題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個月莫名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癥狀,去醫院一查竟被查出肺癌。
好在病程還處于早期,經過治療很快就康復出院了。出院后,孫大爺的心情并沒有改善多少,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了,下次疾病肯定很快就會找上門,整日郁郁寡歡。
相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明明年輕的時候身體很好,但一旦過了50歲,體檢報告上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三高等問題接踵而來,有些甚至直接被確診癌癥。
除了這些問題外,日常也會明顯感覺腿腳不利索,干啥都不得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柳葉刀·公共衛生》上曾發表過一項與年齡相關疾病負擔的研究,研究人員對1990~2017年間195個國家的年齡相關健康負擔進行了分析,以平均65歲的人群作為參考,分析年齡與疾病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疾病負擔中涉及的293個疾病里,有31.4%(92個)確定與年齡相關。其中包括有5種傳染病、6種創傷類疾病、81種非傳染性慢性疾病。
此外,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年齡>60歲的老年人是癌癥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年齡段。
為什麼人老了容易患癌呢?主要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接觸致癌因子時間長:
我們每天都會暴露在各種致癌因素下,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接觸致癌因素的時間更長,這些物質會在體內不斷累積,更容易誘發細胞癌變。
器官功能減退: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內的各個組織、臟器功能都會逐漸走下坡路,免疫系統功能也是如此。老年人由于T細胞分泌數量減少,會導致對腫瘤細胞的免疫監視能力下降,更容易讓突變細胞在體內轉化成癌細胞,并大肆增殖。
腫瘤有潛伏期: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指出,癌癥的發生并非一蹴而就。從正常細胞惡變到癌細胞,中間需要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等到這段潛伏期過去時,人多數已經到了中老年時期。
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很容易各種不適癥狀,很多人在癥狀出現時會先入為主認為是衰老引起。這個做法并不正確,在身體出現這幾個癥狀時,要多加警惕很可能是疾病所致。
記憶力變差、反應遲鈍如若發現家里的長輩,突然記憶力變差,一件事情經常反復講或是講完就忘記,同時伴有情緒、舉動異常的癥狀,需要警惕可能是老年癡呆所致。
出血白帶下腹痛中老年女性出現絕經后異常陰道出血、白帶帶有血絲、下腹部異常疼痛,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子宮內膜炎、陰道炎、盆腔炎、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引起的。
正常情況下,流鼻涕、咳痰是可以被治愈的,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如若身上出現反復發生、久治不愈的咳嗽流鼻涕,咳出的痰液內還帶有血絲的話,需要警惕
可能是顱底腫瘤、肺癌等疾病引起。
眼前黑影霧蒙蒙一些老人會無緣由出現眼前黑蒙的癥狀,該癥狀可能與白內障、飛蚊癥相關,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玻璃體出血引起,建議出現癥狀后及時就醫。
下肢涼麻痛日常走路時,沒走多久就感覺下肢疼痛,需要休息一會才能繼續行走。或是下肢出現異常的麻木、涼感,需要警惕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導致的下肢供血不足引起,罹患該癥的老年人多會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疾病。
對于中老年人而言,日常想要養生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選對方法,這幾件事切不可常做。
1、運動別太勤快
運動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過度運動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心臟負荷加重,不僅不能強身健體,還容易導致身體患病,發生心血管意外的幾率也會提高。
建議老年人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相對舒緩的運動,運動前要充分熱身,運動后充分拉伸,每次運動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運動過程中有任何不適都要及時停止運動。
2、洗澡別太勤快
洗澡頻率過勤會讓皮膚表面的身體有益菌數量減少,讓有害菌侵襲身體的機會增加,還會讓皮膚干燥。在夏季天氣較為炎熱時,可保持每天沖洗1次的頻率,秋冬季節可適當延長至2~3天清洗一次。
3、保健品別吃得太勤快
不少老年人想要通過吃保健品來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但盲目攝入大量保健品反而容易讓肝腎負擔加重,對健康不利。《美國內科年鑒》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服用保健品不能延長壽命,相反的每日攝入過量的鈣,癌癥風險會增加。與其吃大量的保健品,不如保持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來得靠譜。
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罹患疾病的幾率也會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年人一定會患病,通過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是可以健康度過晚年的。
參考資料:[1]《「我剛退休,遇上癌癥!」丨老年人為何更容易患癌?哪些癌癥高發?怎麼預防和面對?》.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22-09-28[2]《出現這些情況一定要重視,不是衰老,而是疾病的信號!》.健康時報.2022-03-16[3]《皮膚科專家:那些使勁搓澡的人,皮膚屏障可能都「搓壞」了……》.生命時報.2021-02-0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