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自古以來視錢財為糞土的人大有所在,詩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家喻戶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廣為流傳。
在他們看來,生存于這人世間,錢財并不是最重要的。
然而就現實來說,錢財也是保障人生存的必須,沒有錢的人生真的很難熬。
現代社會,沒有錢可謂是寸步難行,無數人為了生活的碎銀幾兩成天奔波勞累,甚至于俯首帖耳低眉順眼。
這并不能算是世俗,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贊揚。
有錢沒錢,生活都得過,那些以財富多少論地位的人才是真的世俗,青錢百臂買無端,丈夫快意方為歡。
有的人沒什麼錢,但他的生活過得十分充實,有著十分深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那麼他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不以錢財論英雄,但對于那些打腫臉充胖子的人,也要及時認清他的真面目。
對于十分缺錢的人,或是幫扶,或是遠離,端看你個人的選擇和能力。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樣的人沒錢,如果,一個人很缺錢,這三個特征掩飾不住。
有一個詞叫做「窮大方」,說的是那些經濟不寬裕的人反而對錢看得很「開」,沒錢硬要打腫臉充胖子。
可當一個人十分窘迫的時候,現實的壓迫會讓他放下所有面子。
當一個人吃了這頓沒下頓的時候,就不會去充面子請別人吃飯,真正缺錢的人,都是斤斤計較、分毫必爭的。
他們會計較那些常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利益,比如白菜今天又漲了一毛錢,比如公交車突然漲價了。
這類人的斤斤計較與那些有錢而吝嗇的人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明天有飯吃,而不是存錢。
這種人的計較不在于吝嗇,而是他真的是拿不出錢,不得不在利益方面精打細算,以至于一部分人會誤會他是沒有格局,實際上是現實的逼不得已。
這類人要麼負債累累,要麼經歷了一些變故,他們不比那些不思進取的人,沒錢還能很從容,他們對于錢的渴望已經不能從欲望的角度去評價。
借錢的人肯定缺錢,這本已經不必多言。
然而,這其中也有很多種情況,一些人是一時的資金周轉不過來,或是為了投資、付出,借錢是為了融資去賺更多的錢;
一些人是突然遭逢變故,短時間內要籌到一筆錢;
有的人則是好吃懶做、得過且過,沒錢就去借,認識的人都去借個遍。
就最后一種人而言,他們的生活是十分拮據的,其生活主題是重在享受,且一切為了享受。
他們窮卻不思變,對于工作是能不去就不去,對于未來是毫無想法,經濟來源十分有限,借錢也就成了常事,借錢給這種人,必然有去無回。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這類人的窮不僅在于自身財富上的窮,還在于心理上的「窮」:不思進取、懶惰成性。
這種人是幫不了的,越是在經濟上幫助他,他越是依賴你的幫助,最后就像個無底洞一樣不斷地吸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借錢給他不如介紹個工作,其他的便是愛莫能助。
總有的人天天喊著自己窮、沒錢,但化妝品還是成百上千地買,衣服鞋子還是幾千幾千地購入,一邊活得光鮮亮麗,一邊哭訴著自己的錢包越來越空。
真正的窮苦日子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現代社會,要滿足自己的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但錢的現實性也足以讓人喘不過氣。
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與時俱進的,更多的是一種競爭和攀比。
這是因為人們做不到與世隔絕,不能像古時的隱士一樣「躬耕于壟畝」,這就是一種矛盾,這種矛盾之下,不少人將自己的半生都交給了銀行。
眾所周知,節約是節約不出大富大貴的,但對于生活拮據的人來說,節約能讓生活更加長遠,好比于一塊肉切一切能分兩頓吃。
控制消費是迫不得已的,畢竟能吃飽穿暖,為何又要委屈自己,生活所迫,節衣縮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對于正處于奮斗期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必要的經歷。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不能因為一個人沒錢就看不起別人,也不能因為對方有錢就對之畢恭畢敬。
與人交,重在人品而不在于錢財,在事業上的互惠互利中,你需要有經濟實力的人一起合作,而在日常交友中,則需要人品過得去的人。
缺錢并不可怕,為什麼缺錢、會不會掙錢,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只是一時間的窮困潦倒,給他一點時間他便能東山再起傲視群雄。
有的人則是自己不思進取,成天過得卑微不已,這類人不值得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