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個邏輯學詞匯,底層邏輯。
相信你第一眼看到這個詞,就會產生誤解——底層人的想法、邏輯。其實,它并不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底層邏輯,指的是萬事萬物背后的規律、根源。而這些規律、根源所產生的一系列邏輯事件,就是底層邏輯。
舉個例子,大自然存在「競爭關系」,所以各種生物之間,都存在強弱之分。哪怕是人類群體,也各有各的貧富、強弱之別。
老虎比綿羊強大,所以食肉的老虎吃掉了食草的綿羊,這是底層邏輯;大家都爭奪一個崗位,而各方面都占優的人贏得了這個崗位,這也是底層邏輯。
競爭關系,是底層邏輯的一個關鍵部分。只要你以競爭關系為基礎,就能想清楚不少問題的答案。
02
談動物世界,相信很多人都不愛聽,那我們來談談人類世界。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大富翁,而只有小部分人可以成為大富翁?
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一看到這個問題,絕對氣不打一處來,認為世道不公,人間不值得,偏向于情緒化。
人,一旦情緒化,別說改變不了自身的命運了,也許,這輩子都只能糊里糊涂過日子,成為了別人玩弄的對象。
對于上述那個問題,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二八法則。20%的精英可以擁有80%的資源,而80%的普通人只能擁有20%的資源。
導致這一現象的,就是「競爭淘汰」以及「零和博弈」。雙方競爭,哪一方輸了,就會被另一方吃掉。失敗的一方,淪落為底層。而成功的一方,愈發變得強大。
就跟「貪食蛇」一樣,它吃得越多,身體就越長,力量就越強大,而其他的生物,都成為了它的獵物。
03
一個人,愈發有錢,就會變得愈發貪婪,得到10萬,就想要100萬;得到100萬,就想要1000萬......永無止境。
當他積累的資源越來越多,別人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資源是恒定的,一方得到,另一方就會減少,或者失去。
這就是老子談到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是,人道,就減損不足的部分,而增加多余的部分。比如說,老闆會為難員工,讓員工以低工資,幫他賺更多的錢。減損了員工的部分,而增加了老闆的部分。
這就是經濟學中談到的「馬太效應」。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窮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會愈發貧窮。而富人積累的實力越來越強,自然越來越富。
一個富貴家庭,可以拿1000萬去投資、做生意,或者保守點存起來。而貧窮家庭,只能通過打工,去賺幾千元的工資。
前者可以錢生錢,越賺越多,而后者,只能圍繞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很難突破。
04
問題就來了,窮人家庭,怎麼才能改變命運,比肩,甚至超過富人家庭呢?
就一個關鍵點——所占據的條件,要遠勝他人。這里談到的條件,就是各種資源,比如說,錢財資源、人脈資源、渠道資源、信息資源、黑白兩道的資源......
古往今來,為什麼白手起家的窮人都比較稀少?因為這些資源不好匯聚。
朱元璋,如果沒有人格魅力,就無法吸引一眾人才投奔;如果沒有領導的本事,就無法駕馭群臣;如果沒有開拓、游走于豪杰之間的能力,就無法拿到各種資源......
要知道,朱元璋的第一桶金,是在岳父郭子興那里拿到的。而郭子興之所以看重他,首先是因為朱元璋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其次是帶兵能力突出。
假如,朱元璋啥能力都不突出,那他就只有一個結果——無法攫取資源,只能成為某勢力的一個小兵,毫無出頭天。
就跟當下的打工人一樣,缺乏資源,就只能在老闆(富人)的手下打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頭。
05
打工,是無法出頭的。
首先,你的工資,跑不過物價的漲幅程度;其次,老闆給你的工資,都是通過精密計算的,不會給你多,也不會讓你餓著;第三,接觸不到高級的資源。
老闆不會給你超過物價的工資,為什麼?如果你越賺越多,甚至財富自由了,那你不就不用打工了嗎?所以,老闆會讓你餓不著,但也富不了,只能一直打工。
只要底層的打工人越多,老闆所花費的人工成本就越低。這個時候,他所獲取的利益,就不是單純的產品利潤,而是打工人自身的價值,這才是占大頭的。
富人最大的財富,并不是房子、資產,而是底層毫無資源的窮人,他們只能為了便宜的工資去打工,而毫無選擇。如此而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