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人今年已經85歲高齡,獨自居住在河南的白石崖,年輕時跟老伴拉扯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因為家境貧寒,老伴只能早出晚歸辛苦勞作。
雖然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是幾個孩子吃的穿的,都是她精心打理,衣服破舊但是卻非常整潔,看不得家裡亂糟糟的,年輕時就是個愛收拾的性子。
好不容易幾個孩子都長大後,老人的丈夫卻因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這下就只有老太太自己住在這個深山中了。
在後山中老人種了一些農作物,每天把家裡收拾好後,就去後山上看看自己種的蔬菜和玉米,給它們松鬆土施施肥。
記者剛來到這裡看到老人時,她也剛剛剛從地裡摘豆角回來,途中路過一處泥坑時,不小心把鞋子踩髒了,沾滿了泥巴。
換成別的農村老人的話可能就扔在一邊不管了,因為在山村中走一圈,弄得滿身泥土太正常了,等晾乾了就可以接著穿了。
但是老人接了一盆水直接把鞋子洗乾淨掛起來,她說自己雖然是個老太太,但是衣服鞋子髒了都是立馬洗的。
看得出老人非常勤快,老人說自己的鞋子都是自己親手做的,孩子們小時候的衣服鞋子也都是她自己為孩子們做的。
老人養大幾個孩子已經非常不易,等到孩子們成年後,她沒錢為兒子們蓋房娶媳婦,只能靠他們自己去謀生路,後來四個兒子中有兩個給人家當了上門女婿,就很少回來看她。
回來看望她最多的就是家中的三兒子,因為這座山的後邊有老三家種的玉米地,秋收的時候有可能會到老人家中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
女兒們嫁出去後還是不放心老人住在這裡,子女們都希望老人能跟著她們一起生活,但老人家自己一個人習慣了,每個人生活習慣都不同,所以不想到孩子們家裡生活。
只想待在這個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山溝中,這裡是她最熟悉的環境,這樣一來就只有女兒們有空了會回來看望她,給她送些吃食和日用品。
老太太說她自己聽力不好,上了年紀耳朵有點背,記者湊到老人耳邊大聲說話才能勉強聽到,得知一行人前來的目的後,她熱情的為大家搬出小板凳,邀請大家坐下別站著。
老人自顧自地說著自己的情況,她說這個村子叫白石崖,只有兩戶人家,一個是她,離他們家不遠還有一個孤寡老人,就再無其他人生活在這裡了。
剛看到記者一行人時,她還以為是她們家的孩子回來看望她,激動地喊了好幾個名字,結果幾個人都說不是,說到這裡老人不好意思的說自己是認錯了人。
得知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記者後,老人尷尬地笑了笑,說自己經常會認錯人,看到路人時也經常喊孩子們的名字,太長時間不見已經記不清他們長什麼樣子了。
記者一行人,在山上四處轉了一圈後,發現確實沒有其他人居住,就又回到了老人的家中,這時老人已經開始準備午飯的吃食。
走進老人的廚房可以看到,就是地地道道的那種農家人的廚房,一口大鍋架在用泥土壘砌的灶臺上,鍋中冒著熱氣,老人解釋說這是在燒水,一會蒸一鍋饃饃。
旁邊是堆得整整齊齊的柴火,右手邊是一塊大木板加上兩排磚頭的支撐,切菜的案板就有了,旁邊還有幾個碗和炊具,整個屋子很擁擠,但是卻看得出老人收拾的很用心。
只見老人動作麻利地洗了洗手,從紅色的小桶中拿出白麵粉撒在案板上,一邊讓工作人員坐下等,一邊說一會就蒸好了,不嫌棄的話就在家吃飯吧。
她拿出家裡的堿面,可能是山上太過潮濕也可能是放的時間有些長了,堿面都已經變成了塊狀,她拿了一塊放在水裡化成一小碗水,加入了麵粉中。
她很快就揉好了麵團,切成了大小差不多的小劑子,然後從另一個小紅桶中拿出了要用到的白糖,快速地包了幾個糖包,擺在了鍋中的篦子上。
隨後又和了另外一塊面,說話間,記者了解到老人大概每過三、四天就要蒸上一鍋糖饃饃,她還笑著說:「你們別看我老了,一頓能吃一個饃呢。」
她說自己的三兒子萬一從這裡路過來看望她的話,能吃上一口甜饃,老人一臉寵愛地說自己這個兒子是最喜歡吃她做得甜甜的饃了。
老人耳朵不好使,不大聲說話聽不到,她也沒有電話,只是估摸著快到掰玉米的季節了,所以提前多蒸點甜饃,等兒子來了就能直接吃。
老人口中的這個見面最多的三兒子,其實他們也已經有半年沒有見過面了,老人還說如果孩子們再不來看她,就忘了他們長什麼樣了。
聽到這些,在場的人頓時都有些心酸,老人說白麵是女兒來看她時為她帶上山的,甜面是她家後山上的柿子磨成的面。
原來村子中的其他村民們都陸陸續續地搬下山去了,上山的路非常難走,記者找到這裡時,光上山就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難以想象一位85歲的老人平時自己是如何磨面或者買了東西背上山的,老人淡淡地笑了笑說自己走這條路走了好幾十年了,已經習慣了。
她還說曾經這裡被規劃成為了旅遊景點,那個經常會有人到這裡遊玩,後山的那棵柿子樹上面的柿子長出來後就沒有籽,還特別甜。
當時來遊玩的人都去摘著吃,都說那棵樹上的柿子裡面就像是放了糖一樣甜,夠不著地還特地爬到樹上去摘。
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這塊地被賣給了一個礦,之後村民就不敢在這兒住了,搬走了好多家,也沒有人再來這裡旅遊了,柿子樹也就沒人再去摘了。
但是老人年紀大了,也不會爬樹,只能把底下的用長長的棍子勾下來一下,高的就只能等長到爛了自己掉下來了。
老人拿著這些柿子,曬乾後跟玉米粒摻和在一起拿到山下找人磨成面,然後再把這些面從山下背上山,回來做成甜饃吃。
她還說自己現在年紀大了,只能拿一些不太重的,超過10斤的東西,可能就拿不動了,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不忙的時候來看她,給她帶半袋面就夠她吃好長時間了。
老人蒸好了饅頭,接著又拿出了另外一塊柿子面,和成了麵團,揉了幾下,搓成了一個長長的條形,最後切成了方方正正的饅頭。
擺到剛剛燒開的水中後,蓋上蓋子開始繼續添柴,老人說過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吃到她做的甜面饃饃了。
老人轉身時,記者看到她身上的褲子都磨出了破洞,上衣外面的襯衫也開了線,但是老人似乎是沒有察覺到,依然熱情地招待著這些人。
幾個工作人員看到這時都有些不太好意思,商量著把包裡裝著的所有能吃的東西,牛奶和火腿腸等都偷偷留給了老人。
快要燒好糖饃饃時,老人說要給幾個人搗一個蒜泥,一會兒饃好了可以蘸著吃,幾人不忍心吃掉老人辛辛苦苦製作的柿子面饃。
因為這可能是老人可以吃三天的食物,他們如果吃的話一頓就把她蒸的全部吃完了,善良淳樸的老人卻一直挽留他們說夠所有人吃了。
他們心想,不能給老人添麻煩,隨後,工作人員找了個理由,說有人給他們打電話,讓他們下山去,現在必須得馬上走了,老人才不舍的說:「不能耽誤你們工作。」
送工作人員走的時候,老人不想被人看出自己的落寞,假裝不經意地用手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不知此時她心中是不是想起了幾個孩子。
幾人走出好遠,還看到老人站在門口朝他們揮手,可能是太久沒有見到這麼多人,老人有些激動,一直喊著下次再來。
看到這一幕,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因為自己也好久沒有跟他們打電話,好久沒有去看望過他們了。
再次衷心希望所有人有時間可以多陪陪家中的老人,不要讓「子欲孝而親不在」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到時候就是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
你最近給家中時刻惦記著你的老人打過電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