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看過前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嗎?
還記得影片中這位與偉大導師形影不離的警衛員瓦西里嗎?
如果你對這兩部電影有印象,并且記得那位樸實憨厚,高大帥氣又智勇雙全的瓦西里,說明你和我一樣,至少也是六零后的兄弟姐妹了。
前兩天寫了兩篇文章,描述美國好萊塢老牌影星中舉世聞名的傲嬌美人——伊麗莎白 ·泰勒,以及顏值驚天的暖心俊男——格里高利 ·派克之趣聞軼事,同時發布了大批他們的靚照,受到讀者追捧,收獲一票粉絲。
丁叔叔倍感鼓舞之余,決定再接再厲,給大家介紹一位早年社會主義蘇聯的男神級藝術家——尼古拉·奧赫洛普科夫(Nikolai Okhlopkov),就是在電影里扮演列寧助手的大高個保鏢瓦西里,請各位欣賞一下不一樣的俄國帥。
俄羅斯男人的帥,兼具西方和東方的混合優點。
要說咱新中國成立70多年到現在,若論從國外進口的「紅色經典電影」,恐怕沒有一部能與蘇俄時期的影片——《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相媲美,它們已經深刻地植入至少兩代中國觀眾的思想,其中不少台詞,在今天55歲以上的人群中早已演化成「口頭禪」廣為傳頌。
《列寧在十月》再現了俄國十月革命前夕,列寧和他的忠誠警衛瓦西里從芬蘭乘火車回到圣彼得堡,準備領導武裝起義。臨時政府雇了密探四處搜捕列寧,均未成功。中央委員會召開歷史性會議。會后,瓦西里忠實執行上級黨組織交給他的任務,為了列寧的安全,他把列寧安排住在自己家里過夜,列寧從瓦西里口中知道了農村的情況,又知道了馬特維耶夫所掌握的工人運動情況。列寧根據革命形勢做出了正確判斷。起義部隊攻打冬宮獲得勝利,列寧出現在斯莫爾尼宮大廳,在歡呼的人群中發表了震撼人心的歷史性講話,為革命指出了前進的方向。
《列寧在十月》的演講場面,右邊那個笑容滿面的人就是瓦西里
列寧在瓦西里家里和他們夫婦交談
《列寧在1918》講的是,十月革命 勝利后,新興的蘇維埃政權遭到帝國主義 干涉,全國處于饑荒的關頭,糧食緊缺。 電影一開頭就是,列寧的警衛員瓦西里,在奉命外出運糧之前回家看望幼小的孩子,妻子告訴他家里糧食沒有了,可還是悄悄把僅有的一塊面包放進瓦西里衣服口袋里,而瓦西里又悄悄拿出來留在家里。他安慰妻子的台詞: 「 不要難過,不要哭,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 ,成為六七十年中國男女老少時常模仿的金句。
在電影后半部分, 列寧去工廠演講結束后,遭到女特務卡普蘭槍擊受傷住院,克里姆林宮 廣場日夜站滿關心列寧病情的群眾,當列寧的病情通報傳到工人的耳朵:「列寧己經不發燒了」,「烏拉」的喊聲響徹天邊。
影片還有一個感人的細節: 當瓦西里完成運糧任務,回來向列寧匯報時,列寧關切問他吃過飯沒有,他說吃過了,結果列寧一轉身,瓦西里竟然餓昏了,倒在沙發上。
一個負責運送了300萬斤糧食的人,沒有給自家人一粒糧食,自己竟然還餓昏了。
這就是列寧的警衛員,一個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瓦西里同志!
列寧叫來醫生,診斷瓦西里是餓昏了,列寧忙叫身邊同志去拿面包,倒來開水,并叮囑:「一定要放糖!」
好了。有關電影的故事就不多說了。
下面簡單講講扮演瓦西里的帥哥演員——身高1米88的奧赫洛普科夫。
典型的俄羅斯人長相,眼窩較其他白種人更深,鼻梁窄而且高,面部輪廓更為立體,尤其是側面。
據俄羅斯網站介紹:尼古拉·奧赫洛普科夫于 1900 年 5 月 15 日出生在伊爾庫茨克市。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做了很多藝術。此外,他還在繪畫、雕塑和建筑學院學習。與此同時,他在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班。 16 歲時,他在伊爾庫茨克劇院找到了一份傢俱裝飾員的工作,但在 1918 年,他已成為該劇院的演員。
年輕時期的奧赫洛普科夫
1921 年,在伊爾庫茨克的一個主要城市廣場上,奧赫洛普科夫舉行了一場「群眾行動」,以紀念 5 月 1 日的慶祝活動,軍隊參加了這次活動。1922 年,他在青年劇院上演了馬雅可夫斯基的戲劇《神秘迷》,之后他前往莫斯科。
1923-1926 年間,他在 GosTIM 工作。 (S.M. Tretyakov 的《咆哮吧,中國》中的老船夫,F. Krommelink ,在《寬宏大量的戴綠帽子》中飾演 Bootes,在《Tarelkin 之死》中扮演 Kachala 等。
正如馬可·波羅也曾經稱贊過的俄羅斯人的英俊,高個子,充滿力量,淺色的頭髮。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奧赫洛普科夫因連續在《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扮演警衛員瓦西里,而于1941年榮獲斯大林一等獎。
奧赫洛普科夫在劇院的杰出作品是話劇《年輕的衛隊》(1947,根據 A.A. Fadeev 的小說改編)。作品內容的詩意揭示原則在這里體現在整個作品的形象結構中。表達一個人英勇精神力量的紅旗形象與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奧赫洛普科夫才華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他在1954年上演的戲劇《哈姆雷特》,導演在其中揭示了莎士比亞戲劇的哲學精髓。奧赫洛普科夫詮釋的《哈姆雷特》是一部英雄悲劇。演出的悲情是哈姆雷特反抗對「監獄世界」僵化的道德勝利。
1967 年 1 月 8 日,奧赫洛普科夫在莫斯科死于腫瘤疾病,享年67歲。
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被安葬在首都新圣女公墓。